新闻中心

嵌入建筑行业数字化中的广联达

发布时间:2025-04-08 01:30:20 来源:mile米乐m6官网

  2021年以来,建筑行业持续低迷,不少地产商的资金链韧性缺失,企业经营遭受严重危机,恒大集团、融创中国、绿地集团、华夏幸福、碧桂园等众多知名房企纷纷暴雷。尽管当前监管层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支持政策,但是,整个建筑行业的复苏仍需时间,相关企业,尤其是暴雷的企业能否走出困境,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与此同时,建筑行业的低迷也逐渐传导至产业链相关配套企业。作为服务于建筑领域的数字建筑平台服务商,广联达(002410.SZ)的业绩表现与地产行业周期变动息息相关,为此,该如何破局?

  1998年,广联达在北京成立。2002年,公司完成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系统GCM和信息系统GPM的开发,为施工公司的项目管理工作提供了一套科学、实用的软件系统,该系统随后经历多个版本迭代,是公司积累工程项目施工信息化经验的基础。2010年,公司成功登陆深圳中小企业板,成为工程建设信息化领域首家上市软件公司。

  在此之后,公司工程项目施工类业务经历了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尤其是在2014年提出智慧工地概念,让工地现场搭上了信息化发展的“快车”,2014-2018年期间,工程项目施工业务营业收入从8316万元增长至6.586亿元,占营业总收入的比例提升至22.69%,业务规模仅次于工程建设价格业务。

  2024年半年报显示,广联达业务已经实现面向建设方、设计方、中介咨询方、施工方、制造厂商、材料供应商、建筑运营方等产业链全参与方,提供以建设工程领域专业化应用为核心基础支撑的数字建筑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当前,公司业务主要包含数字成本、数字施工、数字设计三大业务板块。

  数字成本业务,主要为建设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各参与方提供软件产品与数据服务,包括传统的造价岗位工具。同时,公司凭借在工程建设价格领域积累的优势,通过数据赋能管理,为建设方、施工方、咨询方提供数字新成本、数字新咨询等产品与服务。数字成本业务目前主要以SaaS(软件即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

  数字施工业务,主要聚焦工程建设项目建造过程,通过“平台+组件”的模式,为施工公司提供涵盖项目管理到企业管理的平台化解决方案。目前施工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仍在持续提升中,市场渗透率较低。

  数字设计业务,主要面向设计院客户,提供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维正向设计平台产品与服务,涵盖建筑规划设计、市政设计和设计成果数字化交付审查等方面,并与其他板块协同提供设计成本一体化、设计施工一体化等方案。

  从业务收入贡献来看,如图表1所示,2023年,广联达数字成本业务收入51.7亿元,占据营业收入比重达到79.24%,数字施工业务收入8.62亿元,占据营业收入比重为13.21%,仅次于数字成本业务,数字设计业务收入规模较小,占据营业收入比重仅有1.34%。

  作为数字建筑平台服务商,广联达的经营表现与国内房地产景气度呈现高度相关性。2010年公司成功上市以后,得益于国内建筑行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广联达的营业收入也开始慢慢地递增,2022年营业收入达到65.91亿元,归母纯利润是9.67亿元,较上市初期规模有着明显的提升幅度。

  正因为与建筑行业的高度相关,建筑行业的低迷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牵制了公司的业绩表现。

  2016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0.26万亿元,同比增长6.9%,此后5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指数保持稳步增长,不过,受政策调控影响,虽然2018-2019年投资额保持增长,但是房地产行业景气度已经有所下滑。2022年地产行业从繁荣周期转向深度调整周期,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为13.29亿元,较2021年下降10.0%,2023年延续景气度下滑趋势,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为11.09万亿元,较2022年下降9.6%。(图表2)

  受地产行业波及,2023年广联达的营业收入为65.63亿元,较2022年下降0.42%,但归母净利润仅为1.16亿元,同比下降88.02%,归母净利润较2022年少近8.5亿元。营业收入幅度变动不大的情况下,为何盈利能力会出现大幅度恶化情况呢?

  关于人力成本方面,变动最明显的分别是销售费用、研发费用。其中,2023年销售费用为20.08亿元,同比增长18.79%,较2022年开支增加约3.18亿元。对此,公司解释为:“主要为销售人员增长相应人力成本、差旅交通费、办公租房折旧、业务宣传费等增加所致。”

  由于无法查询到公司的销售人员人数变化,因此,无法判断销售员工基本薪酬对该指标的影响。不过,可以从整体情况做个推测——为确保公司收入端的稳定性甚至实现略微增长,在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公司不得不加大销售团队的资本投入,以此维持公司经营规模。从结果来看,公司的营收规模确实变动不大,但也形成了更多的销售费用支出。

  此外,加大研发投入,增强公司产品的竞争力也是应对行业不景气的重大举措。2023年公司研发费用为18.95亿元,同比增长25.04%,较2022年开支增加约3.8亿元。从研发费用增加额的构成来看,技术人才的薪酬增长占主要权重,截至2023年末,研发人员数量为4702人,较2022年增加364人,增长幅度为8.39%,2023年度研发人员职工薪酬增加2.32亿元。折旧与摊销占次要权重,年度增加约1.37亿元。

  关于资产减值方面,2023年,广联达资产减值损失1.113亿元,具备包括存货跌价损失及合同履约成本减值损失、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损失、商誉减值损失等。

  从国内建筑业发展来看,自2016年以来,国内建筑业平均利润率开始持续走低,2021年跌破3%,2023年仅为2.64%,建筑业快速地增长时代已逝去,行业正迈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阶段。在探索高质量转型过程中,不难发现,数字化转型已是当下建筑行业发展的趋势。因此,想要改善公司的盈利能力,广联达需要在数字化领域里继续强化竞争力。

  中国作为建筑产业大国,建筑工程规模排在世界前列,且保持稳步增长。根据中国建筑业协会数据,2024年建筑业增加值89949亿元,比上年增长3.8%,自2014年以来,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始至终保持在6.60%以上,2024年为6.67%,建筑业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稳固。

  值得注意的是,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当前面临着两大难题——效率、安全,即建筑业劳动生产效率远落后于社会中等水准,以及建筑业是社会安全生产事故最突出的行业之一。

  在提升效率、安全性之前,第一步是要了解建筑项目各类成本占收入的构成,据浙商证券研究所的数据,人工费与材料费分别占建筑工程收入的50%和30%。随着国内用工成本的逐步提升,未来人工费用支出还会继续增加,此外安全事件的发生也大多分布在在人工方面。关于材料费方面,施工现场的材料浪费问题是普遍现象。

  因此,高效提升效率、安全性,要重点着手于人工、材料方面的优化。而信息化、数字化转型有助于帮企业实现降本增效,是当下建筑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优质解。

  自1998年成立以来,广联达致力于通过创新的技术和解决方案,助力建筑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迈进。

  就当下主要信息化产品而言,首先,广联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维图形平台和设计平台。

  广联达三维图形平台是支撑行业数字化转型与BIM(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基础核心技术,是工业软件图形内核与工程建设行业三维数字化需求的交叉融合。三维图形平台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历经20余年发展,现已形成第三代技术体系,包括基础三维图形引擎、设计平台、图形轻量化引擎,整体技术达到同类技术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可全面支撑工程建设行业设计、施工、运维多专业BIM应用的开发,也可扩展支撑建筑工业化、船舶、石油化工等相关工业领域的三维数字化应用。

  其次,推出建筑行业领先的PaaS(平台即服务)平台——GBP(广联达建筑业务平台)。

  基于深耕建筑行业数字化领域20多年积累的行业知识、业务标准和核心技术,结合30多万企业客户数字化实践的经验积累,GBP以开放架构方式为建筑企业客户和行业应用开发商(ISV)提供业务集成、产品适配、应用开发和生态推广所需的数字化能力。

  AI是支持数字建筑的重要底层技术之一,广联达发布的AI大模型AecGPT,面向行业级应用,覆盖建筑行业规划、设计、交易、成本、施工、运维及综合管理等7个领域20个细分专业知识领域,具有自动化、分析决策、辅助生成等专业能力。

  2025年是广联达“九三计划(2023-2025)”的收官之年,在此期间,建筑业对高水平发展的诉求与日俱增,数字化降本增效的价值显得很突出。紧抓建筑行业数字转型机遇,主动变革,是公司逆转盈利困局、实现稳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推荐文章